14 August, 2013

再見.泰國


 
清萊白廟



泰國媒體早前報道,泰國與中國或於9月實施遊客免簽證措施; 看著實在令人震驚又擔心。
幸好泰國駐華大使館近日發聲明,指雙方政府並無就「中泰互免簽證」作磋商,以上消息並非事實。呼,虛驚一場; 鬆了口氣。

泰國一直都是港人的後花園,也是背包客的天堂。也難怪,當地消費水平低,渡假式旅行,按摩購物,陽光海灘,夜市酒吧,她都有。考山路一帶是背包友的聚集地,一晚床位住宿最便宜才250銖,也有不少便宜的食店和商舖。

但這些五光十色以外,最得我心的其實是泰國的小清新和文藝氛圍。一二年尾在清邁呆了個多月,住在城門附近一間家庭式小客棧。清邁跟曼谷一樣方便,不同的是前者清靜悠閒許多。沒有大型購物商場,也不是繁忙的大都市。

咖啡廳一角

吳蚊於二樓的私人工作室




清邁市中心被紅牆和城河包圍,四週有很多休憩空地。我住的小客棧門外是一間寺廟,轉角出來就有很多特色咖啡店,很方便。很多文章遊記,都是在這些舒服寧靜的小地方寫出來的。怪不得那時那麼的得心應手啊。




每逢週末的大型夜市(Saturday market),城門幾條大街全擺滿攤檔,幾小時都走不完。裡面很多年輕藝術家的小攤,手造皮包,油畫,素描,手雕肥皂,草織工藝,街頭藝人。看著他們用炭筆在空白的紙上描畫各種有故事的臉孔和眼神; 我買不起,只能在旁邊表示讚嘆,畫家們便站起來拿出更多畫作介紹,笑笑說「沒關係的,慢慢看。」來自窮背包客的欣賞,他們一樣歡喜。


有魚有肉又有菜,LP 也有推介的好吃小餐廳



好吃的,滿街都是又非常便宜。比已經便宜的曼谷更令人感動。在夜市,才40銖 (兌港幣請自行除以4) 就有一碟即炒熱騰騰泰國炒麵 (phad thai) 30泰銖有大碟油雞飯配湯,20銖有新鮮冰椰皇、芒果雞蛋薄餅,10銖有豆腐白果紅棗糖水、牛肉雞肉串燒....每晚去逛夜市,除了吃晚餐,也不為買什麼東西,就為看人們川流不息的各種勞動。看一個城市的人如何生活。
因為這週六夜市,也是當地人重要的消遣活動之一; 並非專為遊客而搭建出來的商業城。

有時踏單車到清邁大學,那裡的年青漂亮妹妹真多,白恤衫黑長裙,那個賞心悅目啊。然後在學校的湖邊看看書。那震撼的萬人放天燈活動,也是在大學附近舉行。

令人更愛這地方的是清邁人的友善和藹。人們面上總是笑容,雙手合十說多謝。是一個安全得我凌晨兩點,也敢自己一人出外吃宵夜雞粥的地方。
不懂英文的害羞學生妹,雙條車大叔的守信,從客棧追出來還我頸鍊的清潔大嬸....




但隨著<泰囧>這電影在內地大賣 (我沒看),票房衝破十億; 片中拍攝地清邁,已經先被大堆內地旅行團攻陷。似乎一窩蜂衝去戲院的人也想要把清邁的城門一併衝破。大吐口水,亂翻貨物,大聲說話,街頭蹲睡,亂丟垃圾...我的當地朋友叫苦連天,財疏氣粗的內地人令小城清靜不再; 有些店家不習慣,索性中午關門避客。

2012 萬人天燈

一連幾天的水燈節遊行


可惜了,再見了,我的小城清邁。空穴來風; 以內地人的消費力,中泰免簽避得一時,也未知可以躲多久。國家為了經濟效益,區區小市民的利益,又算得是什麼。可幸的是,泰國比較大,遊客還可以分散些。希望她自求多福。不要像香港淪陷,只有清一色為滿足內地遊客而設的奶粉藥材舖,電子產品店和名店。還有一個狼一般的黑心特首。



那些曾經美得眩目的天燈和人心,暫且只能在被定格的時空裡細味。





05 August, 2013

這城市不需要鋼鐵人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
提起五金行,大家一想到的,恐怕就是在屋村樓下,賣零件,家居裝修用到的銅銅鐵鐵的小店。裡面多是亂七八糟,雜亂無章,卻是什麼都有; 水喉,燈管,電線,還有花灑頭,砂紙,萬能膠,螺絲批與各種工具,都可以在五金店找得到。說得如此準確詳細,因為這些東西,我都親自在店內買過。比起一般同齡的女生,可能我對五金,多些了解,又多一份情意結。先父曾是裝修判頭,年少時的暑假,我和弟妹,不管願不願意,都曾經被叫去幫過不少忙; 有時當跑腿去買些東西是少不了。

但大型的鋼鐵店舖,卻是陌生,路過也很少細看; 若不是因為攝影師朋友Joey努力為香港正在消失的舊社區留些光影,邀約空閒的我同行,我亦根本不會到留意這些藏身在油尖旺鬧市的大型鋼鐵材舖。平日路過常見到,它們的存在似是必然,但當知道它們正漸漸消失,卻令人若有所失。

訪問當天相約在大角咀 (其實只是輕鬆的閒聊),我也曾在這住過一陣子。但除了上下班的路,沒怎麼去過其他地方。跟著朋友走,原來「必發道」一帶,是鋼鐵業的集中地; 在香港,鋼鐵業卻很少叫作鋼鐵業,而都統稱為五金行或五金業。以前,大角咀這裡近海邊,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,這裡發展出船塢、煤油庫,近海邊就方便運輸出貨;五十年代始,五金行漸漸聚集在此區,小至零售五金角鐵,大至加工、裁鐵的小型工廠都有,到了七、八十年代本港大量基建迅速發展,五金行更是成行成市。





沿途一路都見到老師傅在店內用半圓的燒焊機械割鐵,相信我們這代人,不少人在小時候都看過而又愛看; 火花四濺,對小孩來說無疑是非常吸引,但那聲音卻刺耳得難受,以前放學時途經上水墟,那裡也有五金鋪,離遠就已經先聞其聲; 卻又要摀住耳朵駐足細看。而當往日被視為「鄉下」的上水,今時今日都被無數奶粉藥材舖、金舖和水貨客佔領; 面目全非。在大角咀這裡,超過半世紀的街道文化,亦抵擋不住時間,正在無聲消失。





轉角見到一座大型機器,把我們的目光停住。旁邊一堆切好包好,堆砌整齊的大鐵片上,一位中年師傅以帥氣的姿態坐著,朋友當然想為他照張相; 但師傅不願上鏡。操作機器的師傅,倒願意跟我們閒聊。
「這機器是割鐵用,需要二人操作,裡面的人把大鐵片放進去,外面的人來接。」
「我可以進去看看嗎?
「不行啊,太危險了,而且老闆會罵...
「那我站在這邊看總可以吧?
外面有把小梯子,我不肯死心也不怕髒,卻忘了自己穿的是裙子。那天明顯是來「幹活」的,只是夏天太熱,習慣了穿連身裙貪涼快。雖然裡面其實有條短褲,但爬上去還是不雅觀。只怪自己準備不周了; 應該穿以前當小幫工的工作服的。

又經過好幾間大型的鐵材店,工人都在大汗淋漓的賣力工作,切割一些五顏六色的鐵支。又有好些人在搬搬抬抬,很想問為什麼有那麼多顏色? 那些各式各樣的機器又是什麼功用? 但人家在努力工作,33度的豔陽之下,他們的流動和勤快仿佛影片用了快進模式; 我們兩個靜止的閒人,也就不好打攪。而只得自顧研究那些有圓又有方的機器。


文藝鋼鐵店





想要詳細問出些什麼,看來只好去找店鋪的老闆才成事了。來到一間整潔非常,又有條理的鋼材店,店子放了許多四方形的大櫃子,裡面按種類,整齊的排列了不同類型、大小的四方鐵支,又有不同顏色,遠看竟有點藝術味道。為這條老粗的街道,添了些文藝氣息。

進辦公室,見老闆林生一派斯文的上班打扮,長袖白恤衫西褲加眼鏡,果然是「物似主人型」。本來我也不免俗的在腦袋定了型,以為老闆一定是線條粗獷,頭包白毛巾穿U形背心,長得有點像羅莽,講話大聲卻又老實的肌肉大叔。



但林生談吐溫文,聲線柔和字正腔圓,說起話來慢條斯理,托一托鼻樑上的金絲眼鏡; 倒有點像粵語長片裡文縐縐的人。頭一句就說,「你們想知道什麼隨便問就可以了。 我沒什麼所謂,就當是跟年輕人分享,說故事,聊聊天。」先恭唯一下,「你的店子很好看,跟其他的鐵材店有點不一樣; 很整齊,色彩繽紛大大小小的排列又有點像積木。我們剛在門外看了許久。」「你們有留意到? 這就說對了! 我敢說,這裡整條街,就我的店最整齊。那是我們刻意整理過的。因為店面小,又要很快找到客人想要的東西,所以就這樣排。你們覺得好看是因為鐵支非常工整,那是較高價的靚鐵支,公差很少; 多是機器要用到的,因為要求的線條要非常齊整才可運行得穩定。鐵支線條靚,中間沒有一點縫隙,所以排起來特別好看。」而我們對五顏六色的疑問,也得到解說。「那是因為易於辦認。鐵支差不多大小,有時只差幾公分; 要快速數數和辦認,就用顏色去分。為免到時才要重量重度,貨一到時,工人便會按尺寸,用顏色將鐵支區分。但並不是一個標準,只是工人的小智慧。所以不同店可能會有不同顏色去代表尺寸,但都是為了達到最快手和準確。」



輸給Made In China
現時的香港,除了金融和服務業,無一不式微吧。鋼鐵五金業在香港正在日漸衰退,自然也是意料中事。但聽著林生娓娓道來四十多年的行業興衰,他的故事他的店子,正是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感覺。「我中學畢業在外父的店打工,一入行就做到現在了。後來還開了自己的店,有二十多名員工,屬於中型公司。在大陸開放之前,生意最好,整個行業都得益。以前香港第一次起隧道,不少行家賺了不少。那時內地連生鏽鐵都搶著要收。就算不是賺什麼大錢,做這行很穩定,細水長流。」
「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形,地少又無勞工,工廠大量北移,人才也出現斷層。鋼鐵業廿多年前已開始走下坡。現在根本沒有懂這門技術的人才和師傅了。就算現在有人肯開廠,也找不到人。」
「起初很多香港人在大陸開鋼鐵加工廠,人工平又有地,以為有得做,但最後得益是大陸。香港人只是傳授技術的開荒牛,他們學會了便大量地開始自己做,當地政府就將港人的工廠愈趕愈遠。起初是深圳,東莞; 你現在想在那邊開廠? 根本沒門。要你在大西北,你去不去? 睬佢都傻啦係咪先?

「以前我們的貨,有九成都是運去大陸,或是做中間人,提供英國或日本的原材料給製造業。但現時大陸已佔全世界產鐵量六成,主要生產中低價鐵;基本上大型的基建工程都不再需要找我們做中間人。加上南韓及台灣亦有產鐵,競爭和選擇多了很多。以前日本人做生意很講道義,很講信用;起初都不會直接賣給客人,堅持要經我們這些中間人。但為了賺錢,後來也就沒辦法了。再加上現時大陸自己產能過剩,歐美經濟差,出口量減少; 內地最近主一步收緊進口鋼鐵的規定。」企業流動資金增多,為減省成本向批發商直接取貨,令代理採購五金材料店舖的生意大不如前。


都離不開法治和公義
原來並不是年青人嫌收入低吃不了苦不肯入行,是大環境所迫而注定要式微。即使入行又如何? 根本沒有前境。那現時還在死守的店子,香港的優勢在哪? 就算林生不說,我心中亦已有數; 除了是質量和信譽,背後更大的支柱,其實就是法治。

「現在與全盛時期相比,香港鋼鐵業區的店已執了一大半 (大概是廿多間)。大陸產的鐵雖然都是中價鐵,但價錢卻是下下價; 只要用得過得去又不危及安全,一般工程要求不太高,不需用到高價鐵。如跟日本產的鐵比較,國產的只有大概六成質素,但價錢只需大約三成。香港鋼鐵業無法不被邊緣化。現時可以說我們賴以為生的,除了本地一些小型裝修工程,主要是汽車業。因為行業要求高和精準,一件零件不對,後果可以很嚴重。業者便要靠我們去接洽可靠的外國或日本供應商。因為我們會應車廠的要求先去打做一模一樣的零件,過目好雙方才簽約。但大陸信不過,給你一個假模型,到時來的全貨不對辦那豈不更麻煩? 我自己也是,不跟大陸人做生意。太不講信用了。我只賣貨給在內地開廠的香港人; 他們亦然,不會在內地買鐵。給了錢卻跑了的事常有,簽什麼合約? 沒用的。」

然後林生說起其他事來,「現在大陸來的大學生,香港人也是很難爭得過啊。成績不錯,又肯捱苦,給他一般的薪水,他已經很滿足,所以趕都不肯下班。上海也是,一直想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,政府也在大力支持。你看,香港政府卻什麼都不做,很快便會失去競爭力。」




是麼? 好像很合理,但點頭同時,卻又有種無以名狀的不安。
內地的各種黑心工業已經太惡名昭彰,這種所謂的「多快好省」,抿滅人性的唯利是圖精神在中國一天抹不掉; 我覺得,香港根本不曾輸過。因為我們爭取和所引以自傲的,從來都不是這種眼前的短淺和極端自私的利益發展。而是一直所堅持的法治,公義和自由,以及關心自身社會的人文精神。香港真正的競爭力,從來就不建立在GDP之上。

林生所說的故事,他的小店,無疑是從前獅子山下的又一個神話; 但我們都清楚,這支努力便有收成的歌仔,早已沒得唱。我卻忘不了他最後的一席話: 「只要不蝕錢,做得一天便是一天。那麼多人跟我搵食,老伙計們都跟了我十多二十年,又有一家大細。表面上,是公司為老伙計提供一份工作,但同時間,伙計們亦為公司賺了多年錢; 只要還能夠經營,我都想一起努力堅持,一起捱下去。」




我們之所以懷念社區和小店,心中所念的不正是這樣細水長流的一份真摰情懷麼? 裡面盛載一個又一個的家庭,真真切切連接每一個你我他,才有這些賴以為生存能量的動人小故事和人情; 歸屬感便是如此由來。非隨便說一句「家是香港」又或什麼「我愛我家」,就能自動入座的。
社區正在消失已是不爭而殘酷的事實,這個老調不需要我來重彈。只是親入老店,可怕的不只地產霸權抹殺小市民的生機,令人更不忿的是單一化的機械式大集團正在盡其所能,將一切人性都抽乾殆盡。情感靈魂都掏空,只餘光鮮的空殼和銅臭。

太陽底下,轉過彎,便又是人頭湧湧的商店,藥房和錶行。正如林生說,「幸好我的店是以前買下來的;現在社區重建,發展商也不准許再開鋼鐵店,因為影響市容。」近年工廈陸續被收購再重建為住宅,新駐居民不時投訴五金行衛生惡劣、貨車阻街、噪音滋擾、工人搬運時疏忽途人安全等等。經營困難,有些店主乾脆將店出租他人更安落; 被收回舖頭的,在別處也不能再開店。一切推倒重來,前人的心思和鋼根鐵支隨水泥一層又一層密封。光滑無痕。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? 沒有人知道它們正在消失,因為誰也沒為意它們原來存在過。

: 吳蚊蚊
攝影鳴謝: Joey kwok


文章刊於< 評台>
這篇是之前在港跟攝影師朋友Joey Kwok做的一個鋼鐵業小訪問。煩請大家點進連結看文,再在文章左下角按like分享出去。 好讓吳蚊有微薄稿費好再上漫漫長路。:) 萬分感謝~
http://www.pentoy.hk/%E6%96%87%E5%8C%96%E7%94%9F%E6%B4%BB/%E6%96%87%E5%8C%96%E8%A7%80%E5%AF%9F/n46/2013/07/24/%E5%90%B3%E8%9A%8A%E8%9A%8A%EF%BC%9A%E9%80%99%E5%9F%8E%E5%B8%82%E4%B8%8D%E9%9C%80%E8%A6%81%E9%8B%BC%E9%90%B5%E4%BA%BA/




我的「一舊雲」旅行雜貨店:








17 July, 2013

滷肉飯的肥

Location: 台灣



颱風後很快便雨過天青


在台閒遊期間上禮拜剛好經歷強勁颱風蘇力。往日在新聞台,台灣颱風的稿子寫過、在主播台上也報道過不知多少次。沒想今日是身在其中。吹著這風,再看著一樣風吹雨打的新聞,心情到底不一樣。平常不過的事而已,只不過又覺得有些奇妙。

我住在朋友城市的家,已感受到風的威力,在鄉村的居民更是膽戰心驚吧。風大得把窗戶吹得澎澎作響,還硬是要從緊閉的小縫中迫進來,把大片窗簾子也吹翻。住在大樓,倒是不用擔心有什麼危險,把放在窗旁邊的書全搬走就行了,怕弄濕。只是半夜洗澡時突然停電伸手不見五指,嚇了一跳。
香港打風很少會停電; 記憶中最上一次停電已經是小時候的事了。小孩只覺好玩不會嫌煩,那時一停電就跟弟妹跑去拿幾支大白蠟燭,等媽媽來點火。
年前在尼泊爾時天天要停不知多少次電,頭燈蠟燭時時隨身; 洗澡洗到一半突然全黑,順手將掛在門把上的小電筒打開就好。今次以為背包在大城市未想到有此一著,準備不全; 不過一部智能手機就夠了,照明上網看新聞,甚麼都齊。

話說在台我差不多天天都騎單車,朋友都驚訝我這懶人竟然有此興致。
其實那只是代步工具。沒辦法,沒有機車,巴士又少,不踩車就那都不能去。
住的附近是個小社區,人不多,中午以後店都關門小休,五點才再營業。天黑活動天光上床中午起來的我,吃了幾天乾糧和朋友給我掛在脖子上的一圈餅終於撐不住,要出門去找吃的。但那時間,除了二十四小時便利店便別無他選; 裡面的東西都比香港的好吃太多,種類又夠多。新鮮水果熱狗茶葉蛋關東煮...不過再好吃的便利飯團,吃多了仍是會嫌口乾,想吃正餐便當大魚大肉的慾念便開始無限膨漲。唯有踩車去火車站一帶,人流較多中午不休的店吃大餐去。
看,人心只會是要求愈來愈多; 蛇吞象。

正午十二點竟然踩車去吃飯,不得不服了自己。給烤出一身健康粉紅燒豬色

50台幣豬排便當 (後面仍是最愛的青茶) 


 說回去騎車,意想不到出師大捷,給我找到愈來愈便宜的飯包。之前在附近的飯店賣七十新台幣,已經開心得呱呱大聲叫好; 往火車站的途中,更有幾家五十台幣的便當店。附三個小菜,更可自選豬排、雞腿或是三層滷肉。腳踏一台淺藍色淑女車,既然懶人都難得出山了,當然不要浪費,到處亂騎一通。賣鮮果汁茶的地方是有些距離,有車不怕照去可也; 經過蛋塔店,不如買幾個來當飯後甜點。
 
單車的日與夜 (清晨5 時)

黃昏5 時


既然午餐吃得不對時間,晚飯自是要再遲一些。但晚上八九點大部份的餐廳也就關了,只有主打宵夜滷味炸雞的小店。通宵營業的清粥小菜店自是我最愛的深夜食堂,菜很咸但非常好下飯,通常令人禁不住叫上兩碗熱騰騰的白粥來配。以前覺得滷肉飯很肥,因為一直很怕肥豬肉太油滑的口感,一吃就想吐。但因為吃得晚選擇不多,深夜滷肉飯吃多了,也竟覺得順口,整碗全吞; 不再把肥肉一塊塊細挑出來。
早說過車子不白騎,勞動又出了身膩汗;何不再轉動輪子過幾條街,飯後再去吃碗豆花剉冰?


找了片瓦遮頭小住下來,似半個居民; 便從大街小巷,每天最基本的吃飯之中,好好感受異地生活。等飯盒中的甜酸苦辣都嘗透,街頭那些披星戴月,我才知道哪裡是樂土。好些留言問店家的名字,其實都不用;  都不是什麼特色或人氣遊客店,我也只是隨便進去。反正你若來了,隨街到處都找得到。而且這些地方吃飯吃冰都寬敞得多,也不用大排長龍。 

一般店做剉冰都用清冰,這間比較特別,用糖水做冰。
但我最愛的粉圓卻放太久,太硬不好吃




又來清粥小菜

另,這樣個吃法,而且一天難得有規律的吃兩餐加宵夜,長了幾磅新肉。
仗著家人遺傳吃不胖的體質,一直都是愛吃就亂吃。現在年紀漸大了,沒有年少時的特強消化力。只是,增磅後的我,真人其實也沒多少肉; 無奈臉圓上鏡更厚肉地而已。以前在電視台已給化妝師說過,沒辦法的事。

之前的農曆新年回港擺「一舊雲 旅行者雜貨店」的年宵小攤,許多素未謀面的朋友都很有心特意來看我,也幫我買些旅行帶回來的特色小東西; 怎料第一句都是「原來你真人比照片瘦很多。」今回是真胖了些,這還得了?  現在人才90磅上下,上照卻給以為是個小胖妞,這冤枉可大了; 不得不申。

吳蚊FB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ntoTheWildMunMunNg
我的「一舊雲」旅行雜貨店:





08 July, 2013

怎一杯青茶了得

Location: 台灣





人在台灣,好幾天了,沒什麼特別的遊歷,反正都是我一貫的懶惰風格。隨便呆隨便走走就好了。平日的我沒耐性,講話也如唸急口令; 但旅行吃飯卻是慢吞吞,人都是難以一面性的去概括的吧。也可能是出門一趟都要坐個多小時車吧,這種緩慢而陌生的實在感,讓自身的各種自私與陋習得以暫時擱置。


在陌生的城市不斷走路,一走就一兩小時那種,前行的感覺特別強烈;像是自己在舖路一般。流動總是好的,轉角也總是好的,它令人聯想到人生中的出路與新機。走到腳痛腰酸,卻柳暗花明; 又是一種實在的象徵。我用距離去分隔,自是最有效。我甚至用距離分隔開自己,冷眼抽離觀看檢視,不帶任何情感。動作著的一刻其實也同時在看著。人在做天在看,自己也在看; 那末,做出來的事情,總不會太差。所謂看不過眼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
為何台灣車站會有點像印度車站,有誰可以告訴我? 大家都直接攤坐,甚至睡在地上休息@@

隨機附送的好看悠悠卡


 台灣的天氣比香港更熱,不知是否建築物不高比較空曠,更沒有香港常有的行人路上蓋的關係。而機車當道,行人路很窄,很多時,更是沒有一條路,人只得貼住路邊走在馬路與車的小縫中間。以為跟著車的方向走很守規矩,但完全是膽戰心驚,後面的機車汽車巴士完全是擦身而過,嚇死人。走路像走奈何橋,一直往回看。「你要走對頭的車道呀,那才能看到車,也讓車看到你。尤其是大型的車,在公路出意外撞倒人的話會撞死你為至,賠少些。」朋友淡淡的說。真的嗎? 放心好了,我應該不會一直走不小心走到公路上吧? 但這話有點顛覆了我對台灣的文明形象。反正旅行就是要破迷思和偏見,以後會繼續密切留意看看。


那麼,我做的事情,便多是在民居附近閒逛。朋友家小店附近賣的便當,才五十台幣 (請自行除以四左右),就有肉有蔬有小菜,熱湯無限添飲。老闆一聽我那口算流利但仍很廣東的國語,就知我非本地人。「你有沒有見過劉德華?」「街上是不是真的有很多黑社會?會不會有槍戰? 我們來旅行會不會很危險?」這些問題都被問太多次了,與其正經地回答,我乾脆說,「是啊,整街都是黑社會! 他們打架也算是景點,記得要來看!

好熱好熱,好多車...

這是什麼店名呢,難度說老闆來過香港大埔? 


因為交通太混亂,騎單車需要用神不可放空,還是用雙腳亂逛好些。去得最多的,是飲料店。在台灣成行成市,多得很誇張,一條街就可以有幾間。我想是因為要照顧鐵騎士的需要吧。在烈日當空下騎鐵皮車,太辛苦。喝了好幾間的珍珠奶茶,還是覺得以前在香港喝過的好喝些; 其實就只有那間有檸檬二字為名的烤珍珠奶茶而已。現在好像全都結業了,常去的大埔那間早就關店大吉,而我所知在旺角那間最後的分店,最近也都沒了。
聽說「發明」珍珠奶茶的是台灣的春水堂,就不得不試了吧? 茶味是很濃,但一杯就要百多台幣,太貴了些。話說,那些年熱潮過後,香港過度擴張的飲料店也倒閉了一批。

以下幾間是在台灣暫時發掘到比較真材實料,好喝,價錢相宜,人龍又不會太長的茶店 (我覺得台灣人很喜歡一窩蜂去排隊,這以後再說) 。隨便路過,有幾家主打用鮮果汁做果茶,見到店員在搾蘋果和奇異果汁。有沒加色素和甜味精? 我不知道,但起碼喝到的一半是真果汁而非百分百塑化劑,加上有茶味的茶,已經夠開心了。
另一間主打花茶,菊花、薰衣草,大吉嶺,最好喝的是薄荷冰茶; 還有淡淡的香氣。另一個記得這店的原因,是它的杯子比一杯冰飲店要優雅許多,白色不透明,上面印了英國的地鐵路線圖,紅藍綠。的確把那些普通的透明膠杯比下去。


不過說到最得我心的是一杯芒果小青茶。一杯芒果茶可以有多特別? 現泡的青茶沒混入果汁,精髓在於那一球又綿又細密的芒果雪泥,在茶中央載浮載沈,最過癮是在那金黃雪球全溶化前,先拚命吸光。把飲管準確放進去浮動的沙冰也需要點技巧。就像小孩子喜歡喝波子汽水,好喝,也因為好玩。
我天天都要喝一杯大杯裝,而不知腎臟是否受得住。





要走回住的地方,已是黃昏; 金光餘暉映在我的青茶上好看得很。因為行人很少,我就以為自己有什麼特權; 站在馬路中心,細細將那夕陽看了許久。

千山萬水我來找一杯茶,找到的又多於一杯茶。生活不就是這些細碎的小事情所組成麼? 吃飯睡覺喝茶,能好好完成這些事,已是不錯了。旅行也總不能天天登山涉水吧? 能從最簡單的東西中品味觀摩,找到平凡的樂趣,已是最大的滿足。
但願我能早一點,從心確切的體會到這道理,便好了。




文末附送清粥小菜店照片一張。好好吃的宵夜! 比炸雞排和香香雞那些對胃口太多;也健康一些。記得點豆棗(我也不知是什麼,阿姐推介,橙色甜甜的,放粥裡泡軟更好吃),三層肉(要加辣),蛤仔(其實就是蜆,只不過生長在河裡)。又平又好吃,滿肚腸肥啊!



吳蚊面書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ntoTheWildMunMunNg

 我的「一舊雲」旅行雜貨店: